《道脉仙踪》
《道脉仙踪》
(视频解说)
道,造化了天地万物。八亿年前,从大海崛起的一座群山,支撑起华夏民族的精神脊梁;千百年天神的守侯,托负着一脉传统文化的伟岸华章;一种信仰的不懈追求,演绎出无数“天人合一”修道凝真的千古传奇。
武当山,古为太和山,绵延八百里,上贯天枢,下蟠地轴,背依秦巴,足佑汉水,72峰朝金顶,地幽绝,景殊异。 “非真武不足以当之”,是道家亘古无双之风水宝地。
武当山,因真武大帝在此修炼得道而名扬四海。
《道藏》记载,真武大帝在远古神农炎帝时期,托生于静乐国善胜皇后,三月初三诞生,生而神灵,少年立志修道,不继王位。
受玉清圣祖紫气元君点化,十五岁来到武当山独自潜修。漫长而艰辛的修行历程,道心有点动摇了,紫气元君化作一位老太太,拿铁柞磨针感化,幅然醒悟,返回专心修炼,一心向道。
四十二年后的九月初九,终得无上大道,在南岩飞升。顿时,崖下祥云中出现五龙捧圣,五龙神君簇拥升举金阙。玉皇大帝册封为三教祖师、治世福神,太玄元帅,荡魔天尊,赐号“玄天上帝”,统领三十万天兵天将,掌管三界,惩恶扬善,降妖荡魔,福祉人间。其形象为披发跌足,金甲玄袍,踏螣(音:腾)蛇八卦神龟。
真武大帝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受到国家祭祀。
唐朝以后,历代帝王屡屡加封赐诰,建宫筑庙,极尽褒崇。真武祖庭的显赫地位使武当山誉满天下。
神秘空灵的武当山,自古为奇人异士、隐修者的洞天福地,神仙窟宅。道脉寻源,尹喜则是武当山史料记载的第一位道家真人。
尹喜,西周康王之大夫,号文始先生,任函谷关令时,望紫气东来,迎老子入关,恳请著书留世。老子应允。
相传,尹喜得老子《道德经》,在陕西楼观台研读三年,著书《关尹子》以后,决意辞官修道,慕名武当归隐。他攀越秦岭,经过伏牛山乘坐小舟南渡汉水,来到武当山脚下。
尹喜到了隐仙岩清修,搭岩室、石床,徒步下涧取水。沐浴清风,抚琴悟道,研读《道德经》。武当这块风水宝地,让他倍感身心与自然的和谐。山中隐士前来拜访,尹喜畅谈老子的“非常之道”:大道无形,以德彰显。道是天地人和合的大法则。万物共生共荣,必尊道贵德。
《总真集》记载,尹喜与老子多次神游武当,仙会于青羊涧和牛槽涧等地。
修行时日,尹喜常见群峰环绕,诸峰向金顶朝拜,生机无限,深感玄妙,决意攀顶修行。
元代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记载了尹喜归栖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,面壁打坐清修。
正是两千多年前尹喜与武当山的结缘,使《道德经》从这里流传开来,生生不息,不仅成全了武当山与道教的不解之缘,也使《道德经》成为世界上翻译最多,传播最广,影响最大的中国经典。《道德经》的问世和传播,使老子的道家思想福泽全人类。
第一位弘道者尹喜功高盖世。
东汉时期,张道陵创立道教。道教以“道”为核心信仰,以修炼成仙为终极目的,以老子《道德经》为祖经。奉老子为最高神“太上老君”,奉尹喜为“玉清上相”。汉末道教逐渐传入武当。
唐朝迎来了道教发展的鼎盛时代。唐太宗自称为老子的后裔,扶持和崇奉道教,皇室家族成员争相受篆入道。朝廷以道家经典开科取士,民间家家一本《道德经》,彰显了国泰民安的大唐盛世。
武当道教引起皇室重视首推清官姚简。
公元638年唐贞观年间,天下大旱,皇帝下诏于天下名山大川祈雨,俱未感应。又命均州太守姚简在武当山祈雨。姚简澄心祈雨,独自一人进山,山高奇险,他不顾生命安危艰难前行。传说,他翻山越岭相继遇见五位老者,善言相劝:回府为安。而姚简愿大志坚、勇往直前。姚简为民解难的赤胆忠心感动了上苍,在五龙峰与五老相会。老者们说,我们是受玄天上帝之命守护此山的“五气龙君”,前来相助。刹时,天龙显灵,雷电交加,磅礴大雨遍布天下,解除了旱情。
唐太宗闻讯,下令在姚简遇见“五气龙君”的地方建“五龙祠”,首开武当山皇帝救建祠庙之先河。此后姚简主动辞官,携全家隐居武当山。
唐朝道教的兴旺,促使高道仙真辈出和民间神仙故事的流传。八仙中的吕洞宾,就与武当山结下了鲜为人知不解之缘。吕洞宾,号纯阳子,山西永济县人,64岁考中进士。后遇钟离权点化,传以“大道天遁剑法、龙虎金丹秘诀”。吕洞宾得道后,被玉皇大帝赐封为“天仙状元,救命传教祖师”。吕洞宾携剑游历天下,度人救世,演绎了许多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,世人称为活神仙。
武当山志记载,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多次游历武当山,住紫盖峰修道,著《九真玉书》,清心寡欲,专事度世;向弟子高徒传经诵道,阐发安炉立鼎的内丹养生要旨。他收徒极为严格,亲授青锋剑术,教导弟子:“人若能忠于国,孝于家,信于交友,仁以待下,不慢自心,不欺暗室,以方便名世。以阴鹭(音:志)格天,人皆爱之”。
吕洞宾在南岩潜心修真,注释《道德经》。他独具匠心的注释版本,为后人修道悟真开启了睿智之门。
吕洞宾是唐末中国道教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,对道家内丹术和武术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。五代、宋元时期的许多著名高道,皆是他的嫡系传人。他善行广被,德誉神州,民间奉为“神灵”。在民间的信仰度极高,称为“剑仙”“恩主公”等,通称“吕祖”,儒、释、道三教信众共同信奉。道教称他为“妙道天尊”“纯阳祖师”“全真道北五祖”。元代 《玄天上帝启圣录》载有吕洞宾赞美武当山的诗句:“古今多少神仙侣,为爱名山去复还”。
唐末,武当山被列为中国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。
名声大振的武当山,引来睡仙陈传老祖前来造访。
陈传,字图南,号扶摇子,毫州真源人,十五岁研读诗书, 通晓数、理、方、药之术,有惊世之才。
他谢绝明宗皇帝的官禄盛邀,随后隐修武当山长达24 年, 自称道门弟子。五龙宫是他得“五龙睡法”,以睡功养练,成其大丹之地。他服气辟谷一睡可几个月不起,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。因寻访打搅的人太多,又移居多处。九室岩是他隐修时间最长的地方。
陈传一生著作丰厚,大都是在武当山完成的。他首创绘制有《无极图》、“八卦生变图”等一系列“易”图,并发表 《太极阴阳说》等,因此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。他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,在武当山作诗八十一章,名《九室指玄篇》,详尽讲述修养之事。
陈传后到华山修道,他历经后唐、五代、宋初,多次应
诏面见三朝皇帝,分别赐封“清虚处士”、“白云先生”和“希夷先生”。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耀眼的奇峰。118岁仙去,被道教奉为老祖,理学家誉为鼻祖,成为影响后世里程碑式的人物。
宋代,是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又一个高峰时期。历代皇帝信奉道教,崇拜真武,多次救封真武神。将士出征前,必先祭拜真武神。
公元1284年,三十一岁的张守清来武当山出家,拜武当派传人鲁洞云等高道为师。他继承了武当符篆衣钵,创立了以崇尚真武神,内炼金丹大道、外行清微雷法,融贯各家为一体的新武当派。
张守清统领全山道教事务前后,广收弟子、门徒达四千多人。
他一边建庙,一边率众开垦粮田数百顷。打通了两条百余里的东、西神道。与弟子编撰了《启圣嘉庆图》、《玄天上帝启圣录》等道书,传播玄天上帝福佑苍生的故事。
张守清27年坚持每晚打坐修金丹大道,苦练清微雷法。
练此道法,需六根清静,以德为本,方可与天神相通。
元朝仁宗皇帝登基之际,连续两年旱灾,张守清多次应诏在元大都祈雨,通过天人一体的太极道法,达到了呼风唤雨的玄妙境界,每次斋蘸都有应验。
深受感动的皇太后拿出私房钱捐修南岩宫。历经二十七年的苦心经营,于公元1312年复修扩建完成。
皇太后赐宫名 “太乙真庆宫”。这座恢弘的南岩宫殿,使武当山第一次成为皇家浩天祝寿的道场。
元仁宗皇帝封张守清为“体玄妙应太和真人”。他是武当道教史上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,是振兴武当道教的一代宗师。
张守清83岁出游龙虎山,后退隐武当清微妙化岩精修上道,白日飞升。
经过几代高道的艰苦创业,元代武当宫观达到了九宫八观的规模,成为当时声名显赫的道教圣地。
在宋末元初,中国道教出现了历史性的变革,王重阳祖师创建了全真派。武当圣山也迎来了一位划时代的人物、 “活神仙”张三丰。
张三丰是道教史和武术史上一位神秘莫测的人物,《明史》记载:武当道士张三丰,辽东人,原名张全一,号三丰。他不论寒暑,只穿一钠一蓑,有时三五日一餐,有时数月不食,高兴时穿山走石,疲惫时铺云卧雪,绰号“张邋遢”。仪态神奇,行踪不定的张三丰,引起明太祖、明成祖等五代皇帝的仰慕之心,多次昭示天下,寻访渴求,均不得一见。
武当史料记载,张三丰明洪武初年入武当山,拜玄天上
帝于天柱峰,在武当山隐修20多年,择地建庵,创会仙宫,传授弟子大丹炼养之法。
他潜心修道,主张三教同源、大隐市尘,强调忠孝理论实践,曾任五龙宫的主持,后辞事云游。
张三丰著书很多,后人汇集成《张三丰先生全集》。他不仅内丹造诣深厚,而且武功高强,擅长拳剑。相传,一天看到喜鹊和蛇嬉戏撩斗的情景,豁然开悟,创造了以静制动、以柔克刚、后发制人的武当内家拳。
张三丰在紫霄宫布道收徒,打破派别门户之见,传授武术皆以道德为上。此后由弟子们广泛传到民间,影响深远,成为中国太极、形意、八卦等内家拳的鼻祖。
张三丰为武当山竖起了中华武术的一面大旗,成为惠泽全人类的中国功夫,叠加了武当山举世无双的巅峰地位。
张三丰预言“此山异日必大兴”,明初果然有了应验。
“靖难之役”中朱棣得益于真武神的护佑荣登皇位,此后大兴武当,有“北修故宫、南建武当”之称;公元1405年,武当山的榔梅果送到皇宫报祥瑞,明成祖朱棣更加深信“兴建武当”的夙愿指日可成。
1412年,明成祖朱棣下诏,请时年68岁,久伴君侧的孙碧云完成南修武当规划设计的使命。
孙碧云,13岁入华山出家,后拜张三丰为师,得“驭鹤引凤”之术,多次应诏身受皇帝御赐之宠。
孙碧云遵照朱棣“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”的旨意,来到武当山。与弟子一同劳作,亲自丈量用地,精心构思:以道法自然为准则,以真武修道成神的事迹为建筑主线,按照阴阳五行的风水,架构皇家建筑,充分体现皇家道场“护国佑民”的威严与风范,他的规划得到了皇室的高度赞誉。孙碧云也成为历代武当道士中,接受皇帝圣旨最多的一位。
永乐十五年,72岁的孙碧云对门人说,“教门己兴,吾将往也”。第二天,焚香遥拜,礼谢祖师,祭拜天地,在南岩端坐,羽化升天。
经永乐朝代三十万军民、历时12年修建和嘉庆皇帝的扩建,总建筑达160万平方米的九宫八观等33个建筑群,绵延在160华里的神道上。奉旨从全国调来的400名高道与万名道士和万名护卫军民驻守武当。庞大宏伟的皇家建筑,以及“百万香客朝山来” 的盛况,使武当山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道场,名冠五岳之上。
由于皇室的鼎立推崇,真武的封号达一百字。神格排位仅次于三清天尊之下,举国真武信仰到了极致。
武当道士享有皇家道士的种种特权,演绎着明王朝长达276年中国道教的辉煌历史,武当山也成为亘古今世道教的璀璨明珠,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,福祉四海的道教圣山。
历史更迭至清王朝,满清以崇信佛教为主。真武神是司命神,具有保家佑国,祈福安康的职能,因而清皇室也承袭了真武信仰。
康熙皇帝为金殿手书“金光妙相”。
受战乱和时局的影响,武当道教一度式微。这时,龙门第七代宗师“昆阳真人”王常月来到了武当山。
王常月在华山拜斗台修行多年得道,是清初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。他著书“龙门心法”,在白云观公开传戒布道。顺治皇帝三次赐紫衣官服,康熙赐号“抱一高士”。
公元1673年,王常月在玉虚宫立坛授戒,度弟子无数。他公开讲授戒律心法,使全真道风耳目一新,沉寂了四百年的全真龙门派出现了空前的蓬勃发展,武当山全真道士递增到三千多人,首次超过正一派成为武当山的主流。
历代高道仙真,群贤汇集武当,难以细述,如:三国名相诸葛亮、汉代将军戴孟、汉代冶炼黄金济贫的阴长生、唐代药王孙思邀、北宋宰相张士逊、宋代真人萨守坚、元代《武当福地总真集》编篡刘道明、明朝医圣李时珍、清代高道杨来旺等都与武当山有着深厚的渊源。
历史发展到近代,时值军阀混战,兵匪横行。昔日的真武圣地也受到了时代的洗礼。十五代龙门派传人、道总徐本善力挽狂澜,使武当教团组织幸存,香火复兴。
1931年3月,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在武当山开辟革命根据地,徐道总对这支为民打天下的队伍早有所闻,亲自带领道众夹道欢迎,在紫霄宫为红三军司令部(军长贺龙)办公室和后方医院提供便利,并组织各宫观接待和安置500余名伤病员治疗、养伤。为了帮助红军走出逆境,徐道总拿出化缘准备放戒的库存钱粮,启用宫藏秘方配制金疮药,供伤员外敷内用,在道士们的精心护理和照料下,伤病员很快康复了。徐本善还带领弟子用轻功技法,一夜往返300多里,配合红军运送枪支弹药。贺龙得知徐本善道长功夫高强,执意拜师学拳,利用空闲,徐本善向学会了“武当太乙五行拳”。
贺龙元帅用徐本善的道号“伟樵”,写了一副对联“伟人东来气尽紫,樵哥西去云腾霄”赠予他,表达了红军对道人善德义举的崇敬与谢意,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。
后来,徐本善遭到土匪暗害,时年72岁。武当道士用鲜血为国家和民族谱写了一段壮烈的道士忠魂曲。
悠悠太和,巍巍武当。千百年来,武当清修悟道、厚德传世的大德真人,遨游于天地乾坤之间,逍遥于绝顶云端空谷之上。用他们的一生来践行生命的真谛,历代玄门弟子崇高的道教信仰和永恒追求,构建出华夏道脉太和神韵的武当圣地。
上一页:暂无
下一页:真武灵应图(71-82图文)